何謂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,長久以來一直是眾說紛紜。過去的人們認為只要掌握語言技能即可達到使用語言的目的,近幾十年來則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。究竟語言運用包含哪些層面,在英語教育已成顯學的今日,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呢?
語言運用包含語言知識及語言技能。語言知識包含語音、語法及詞彙,而語言技能則泛指聽、說、讀、寫四項。傳統語言學習方式多重前者甚於後者,認為學習語音、語法及詞彙即能夠自由運用一門語言。到了二十世紀中期,結構主義語言學派(Structural Linguistics)沿襲此一概念,主張具備語言知識已足以掌握語言的使用,一旦精熟語言知識,即能夠產生習慣性的自動化反應,又稱語言技能,並達到溝通目的,故認定語言背後的文化及社會意涵不重要。然而,二十世紀後期崛起的功能及認知學派(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) 則持有不同看法,認為若把語言運用看作是一種脫離語境和情境之獨立的技能,則忽視了語言運用依賴於語境情景這一事實。此派學者相信,語言運用是同時結合語法、語境及情境三個層次的能力,缺一不可。
語法指涉語言形式系統本身,若包含語音在內,則為廣義的語法層次。舉例來說,英語的發音規則、時態變化及句型結構皆屬於語法的範疇。在台灣,我們在國小、國中及高中階段於學校英文課中習得的語言知識多著重語法。絕大多數體制內的學員的語言學習僅止於這階段,如KK音標的習得、國中背基本單字3000個,或者是反覆、機械性的文法操練,都語法層次的運用。
語境指的是語言運用遵守上下文(context)和語篇(discourse),及論述是否呼應上下文文意及具備連貫性。語言需要和語言行為發生的場合交互作用進而產生意義,而人們需要仰仗圍繞在話語周遭的任何部分,以確認詞語及句子的含義。無論是閱讀報章雜誌、撰寫課堂報告,或於一般的語言考試中,皆需要透過語境才能完成。一般而言,在國內完成高中學業或取得大學學位的學生,多數皆受過大量讀寫訓練,在英語的運用上可達語境層次。
情境則意指遵守時、地、人及社會文化背景等的交際情景的規則,也是語言運用中最高且複雜的層級。情境層次的溝通已超越單純語言知識的範疇,而是需要具備生活基本常識、理解人際關係的運作原理,及對所處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及思想有所涉略,才能溝通無礙。語言情境背後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,人們須依附著它才能讓對話產生意義。如:向警察報案,與朋友天南地北聊天,或與外國友人辯論等,皆屬於情境層次的語言運用。多數有海外經驗的成人,或是在國內就讀國際學校的孩童,經過多年的潛移默化,語言應用能夠達到這個階段。
綜上所述,語言運用為一種綜合性能力,牽涉到多個層次,若只單將語言知識視做語言運用的全部,則在溝通上必然抓不得要領。若以點線面來形容,語法為點、語境為線,而情境則為面。語言應用需三方兼顧才得以立體化且完整。這也是為什麼國內許多人學習英文許久,在面對外國人或母語人士時仍無法有效溝通,或覺得力不從心,因為多數人的語言應用都仍停留在前兩階段。
要如何達到「情境面」的語言應用呢?除了實際出國,踏入目標語言的使用情境外,國內雙語學校仰仗師資及軟硬體設備「創造」情境,在課程設計及制定內容上也都費盡心思。試想:若今天課堂中老師所教授的仍只限定語法知識、語音及詞彙,考試時則只訓練語境層面的讀寫能力,學習上缺乏情境及主題,真正在生活中要運用英語時自然會遇到瓶頸。情境不只是文化面,它是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全部,也是常識。要創造情境,需要建立起基本知識,並藉此創造出真實交際情景(situation)。在此前提下,語言既是獲得知識所需的工具,也是獲得知識後延伸所學、發展和與他人互動的媒介。然而,這是在國內將英語單純視作學科的學習環境中,台灣學生尚無法掌握的語言能力。
在FUNDAY國際英語學校,課程設計的一大主旨便是營造出真實的交際情景,透過教授基礎學科知識,自然建立起孩子三個層次的溝通能力。我們相信「知識」和「情境」為語言運用上不可或缺的條件,和語言知識同等重要;其次,由於FUNDAY國際英語學校的老師皆為雙母語背景,在教學時也更擅長設計符合真實情境的活動,與同學進行互動的同時,不僅達到語言運用的社交功能,也能在老師所刻意製造的情境中,盡情吸收語言知識;而使用美國當地教材,而非選擇與真實情境脫節的台灣體制內教材,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考量後,而採取的最優化教學策略。
Comments